醫療專欄
2025.06.13
退化性關節炎
文/臺北市立關渡醫院 護理部
一、什麼是退化性關節炎
顧名思義,此病與關節退化有關,就如車子開久了會磨損,年齡大了關節用久了也會退化損壞;最主要是關節面的承重不均,導致關節軟骨的破壞退化,進一步由於骨頭與軟骨的修復、硬化與增生。由於骨頭增生成刺狀,所以俗稱「骨刺」,又叫做「骨性關節炎」。
二、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原因
- 關節自然的老化過程:人年紀大了關節軟骨內部的結構會發生變化,使軟骨逐漸磨損破壞。
- 關節受壓力過重或不均:職業需要經常負重或屈膝的工作者,像搬運工作。肥胖者,會加重關節的負擔加速關節老化,也會加劇嚴重的程度。
- 外傷後的局部結構異常:通常是骨折或脫臼所致。
三、退化性膝關節炎常見的症狀
- 疼痛:通常在工作後或是上下樓梯時,會特別疼痛。早期的疼痛多發生在關節過度使用後,休息後症狀有明顯減輕;晚期則疼痛加劇,即使輕微動作,甚至休息時或夜晚睡眠時,一樣疼痛。發作時,在關節處有壓痛點,伴有輕度灼熱感及腫脹情形。關節過度使用,或是陰濕的氣候,或是有其他外傷都會使疼痛加劇。
- 關節僵硬:長時間不活動時,關節會有僵硬的情行發生,就如坐久了起不來,但通常不會超過 10 分鐘,且活動一下以後,關節活動度漸漸變好轉。
- 關節變形:關節活動時有聲音,表示關節面的軟骨逐漸磨損不平滑,久了關節逐漸變形,活動度變差且無法伸直;成「O字形腿」。
- 肌肉萎縮:因膝關節炎疼痛而少使用膝關節,會有肌肉萎縮情形,最常見大腿股四頭肌的萎縮,大腿變細;常覺得蹲下、爬樓梯和爬坡的困難,走路時覺得不勝負荷或耐力變差。
四、 治療
- 物理治療:如熱敷.按摩.肌肉訓練等。
- 藥物治療:
(1) 口服藥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為主。
(2) 急性期關節腔內注射類固醇藥物。
(3) 關節腔內注射軟骨潤滑保護劑。 - 手術治療:物理或藥物治療無減輕症狀或關節變形嚴重時。
五、 照護退化性膝關節注意事項(以減輕壓力與疼痛為主)
- 膝蓋是人體最重要的負重關節,肥胖是膝關節的致命傷,體重愈重,膝蓋的負擔就越大,維持理想體重是很重要的。
- 走遠路時,每走半小時,最好能「歇歇腳」再走。
- 提重物時,以手拉(推)車代替手提。
- 平時可藉手杖或助行器來降低受損之膝關節的壓力負擔。
- 保持正確姿勢,可減少不必要的壓力加諸於膝關節上的傷害。避免重覆性屈曲膝關節的動作,如跪、蹲、跑、跳、爬山、上下樓梯等;蹲馬步或如廁時用蹲式馬桶均要避免;上下樓梯時儘可能搭電梯或利用扶手。
- 平時保持規律適度的活動,以維持關節的柔軟度及強化支撐關節的肌肉。合適的運動為例如:游泳、室內型腳踏車、走路、散步。適當運動可延緩膝關節的老化,而過度勞動則會加速關節退化,所以多運動、少勞動,希望關節永無病痛。
- 天冷時注意局部關節的保暖,以避免僵硬、疼痛的惡化。
- 避免穿高跟鞋,以免增加膝關節的壓力。
- 加強支撐膝關節肌肉的運動訓練(主要是強化大腿股四頭肌),可藉膝伸直力量的增強,來減輕走路時膝關節的負荷:
(1) 坐姿或平躺:膝蓋盡量伸直→腳背用力往內維持 5~10 秒。
(2) 再換另一隻腳,每日 2~3 回,每回 20 下。
(3) 平躺:大腿伸直 → 向上抬高 45 度 → 膝蓋盡量伸直維持 5~10 秒,再換另一隻腳,每日 2~3 回,每回 20下。
參考資料: 關渡醫院衛教專區